P2P“雷声滚滚”,谁导演了这场危机?

文 / 识局小分队

(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)

自6月以来,P2P网贷行业出现了一波平台暴雷潮,上海、杭州、深圳都先继“闷”出了大雷,成为高发地带。

据不完全统计,6月全国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80家,其中问题平台63家(提现困难60家、跑路3家)、停业17家。

这里面不乏一些频繁做广告,大众知名度高的平台。作为普通老百姓真的很难判断,因为看宣传看兑换都很不错,但结果就是他爆雷了,即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可以处置资产也不多,很难再追回损失。

互金行业的“多米洛骨牌”效应正搅的人心惶惶,这场危机是如何形成的?

 

有这么些原因,识局君列举如下:

第一个原因可能受政策影响,经营性风险大。

去年12月份,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《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》(简称“57号文”),要求各地最晚于今年6月底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。

不过到了6月底,出现了备案延期,这使得市场预期监管会继续加码,在这种压力下,监管还未完全出手,野蛮生长下的网贷平台为保胜利果实,抢跑出逃不在少数。

 

第二个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,导致国内钱荒。要看到,P2P面临的客户,多数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筛选后的略带瑕疵客户,整体质量比金融机构要差而风险却更高,而P2P匹配的却一批抗风险能力低的投资人。

目前宏观经济不景气,股市大跌,借款人逾期率上升。加上年初开始,对银行的要求就是去杠杆,P2P从银行拿不到钱,资金成本增加,合规成本增加,逾期又越来越高,雷的自然越来越多。

 

第三个原因是来自舆论。今年来不断传出某某平台跑路的消息,投资者心理产生恐慌。而在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,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,理财产品收益超过6%就要打问号,超过8%很危险,超过10%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,消息引起了投资者的热议,对平台信心不足,二者交叉导致了连锁反应。

 

央行已经采取了动作,明确将再用1到2年时间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,化解存量风险,同时初步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制度体系。

但识局君还是要提醒,合规不等于靠谱,在本次大规模爆雷中,不乏国资控股和上市系参股平台,只能说强监管下诈骗平台会减少,但P2P平台跑路和倒下的情况依旧会发生。

识局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