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隐性债务到底有多大?最后谁来买单?

在金融风险里面,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从去年起中央到地方开始严控债务规模,摸底隐性债务,算是将这个问题摆在了明面上。
那么,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到底有多少?一直以来相关部门并未给出确切回答,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各部门的统计口径存在分歧,地方对隐性债务的认定标准不一。

 

从增速上看,相对于显性债务,隐性债务增长迅速。财政部官网披露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显示,自2014年以来,显性债务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,年均增速仅为2.4%,而隐性债务年均增量约为8万亿元,年均增速超过了77%。落实到隐性债务规模上,不同的口径得出的结果不同。如果采用现阶段国内学者常用的测算方法,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估算,其结果是,从2014年——2017年,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存量分别约为5.9万亿元、13.0万亿元、24.0万亿元和30.6万亿元,年均增速跟财政部官网披露的数据一致。

官方公布的2017年政府负债率是36.2%,但纳入隐性债务后,政府负债率达到了72.3%,这个数字高出60%的国际警戒线。

这点很容易得到佐证,据统计,像贵州、云南、宁夏、黑龙江、云南、贵州、辽宁、湖南等地方政府负债率均超过国际债务风险警戒线,对地方政府的声誉和运行都造成了冲击。

 

冲动是魔鬼,4年年均增速超过77%说明,建设一时爽,还钱火葬场。如今隐性债务越累越高,成了无底黑洞,多省又展开了年内第二波的摸底,可最后到底谁为这批坏账买单?
识局网